新加坡前外长杨文荣表示,在东南亚,没有国家想让中国成为敌人,但也没有国家想让中国太靠近,因为中国太大了,如果距离中国太近,就会失去独立自主。所以在东南亚,有一种平衡大国关系的深层本能。 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打交道,这种心理特别明显,比如说芯片这件事,东南亚国家心里都明白,离了中国的成熟芯片,很多制造业项目都得停摆,可他们也不敢完全依赖中国,总怕以后失去话语权,有好处当然要抓住,但也得想着怎么留条后路。 像越南和马来西亚就都是这样做的,马来西亚前脚刚和中国签了贸易协定,所有关税都往零靠,欢迎中国半导体企业加大投资,后脚就转头向美国推“友岸外包”,横竖都在想办法两边沾好处,把鸡蛋分开放在好几个篮子里。 越南也是,和中国联手搞跨境物流,修铁路,争取产业转移,可到了做终端组装和出口时,他们又靠着美国市场在赚大钱,尽管越南想玩“双循环”,但其实他们核心原材料接近八成都得买中国的,不说依赖,恐怕谁都不敢随便断了这条线。 新加坡行动就更灵活,英伟达的高端芯片本来美国不让直接卖中国,这些芯片百分之八十却通过新加坡边绕边到中国手里,新加坡就当了中间商。 可他们也没把宝全押在中国,继续和美国搞2纳米尖端研发,还拉上日本和澳洲弄小联盟,这种操作就是一边赚钱,一边不把任何国家得罪到底。 可是说到底,中国的成熟芯片就是有实力,2025年中国占了全球物联网芯片市场接近一半,还便宜又管用,像越南的电动车,随便一辆就装着2000多颗中国芯片。 马来西亚的电子厂普遍选中芯国际的28纳米制程,价格比台积电那边还要便宜几十个点,包括苹果这样的美国大公司,现在也把不少供应链交给马来西亚工厂,间接就是用中国芯片。 东南亚国家借着中国技术升级的顺风车,赚钱当然赚得快,可头脑清醒的也不少,他们知道,这一行技术变化快,中国如果盘活了7纳米芯片,又把成本拉下来,供应数量和话语权只会越来越强。 到了2025年,中芯国际28纳米产能都排到2026年后了,而台积电同类产线都没用满,大家的选择看起来多,其实越来越离不开中国。 外部压力也在增加,美国芯片禁令搞得东南亚企业不得不分担风险,有的芯片靠中国供,有的只能顺着美国的规矩走,这才有了这样两头下注、反复横跳的现象。 东南亚国家表面上平衡,但其实很难,想拿中国的产业红利同时维持独立,对于他们来说不容易,他们想找到所谓“第三条路”,但现实就是高端离不开美日,成熟制程更离不开中国。 随着中国芯片竞争力不断增强、美国不断增加外部压力,东南亚国家未来的决策空间只会越来越小。